300年世界强权兴衰轮换,谁都想坐最后一个宝座。但回看历史,无一不是站着上台、躺着退场。
如今轮到中国登台了,有人急着观风向,有人试图推回潮水。可历史这回没给美国“续命卡”,倒给了中国一张“长久居住证”。
别人靠抢,中国靠修:一条不按剧本走的超级大国
最早的超级大国荷兰,起家靠的就是抢市场、抢航道;英国紧随其后,一边工业革命,一边殖民地爆炸增长;到了美国这儿,靠两次世界大战打烂世界秩序,再捡个便宜当上头号玩家。
美国的位置没人否定。它拥有全球最优的地缘安全环境,西有太平洋、东靠大西洋,邻国要么是自家后院,要么实力根本不够看。
200多年来,除了1812年英美战争外,美国本土几乎从未遭遇过真正威胁。战争对它来说,是远在他国的生意,而不是自家门前的火灾。
它崛起的时机也正好:19世纪到20世纪初,国际秩序靠的就是谁拳头大,谁拿资源快。在全球“强权法则”还占据上风的年代,美国边扩张边讲民主,边打仗边谈和平,台词与动作分裂,倒也没人管。
中国的这条路和他们不在一个频道上。21世纪开始,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不是拉拢军事同盟,而是拉电缆、修铁路、建港口。
在非洲几十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中国企业干出来的,在中亚光缆、电网、高速一条条铺过去,背后不是武器,是工程队,不是政变,是设备清单和合同编号。
没有哪一个超级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承担了“同时在上百个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任务。从拉美到非洲,从东南亚到中东,这不是一次市场扩张,而是人类基础设施版图重绘。
美国靠霸权垄断资源,中国靠发展拓展机会;美国管别人怎么活,中国先把自己活得像样;美国曾用空投炸弹推行秩序,中国用标准件和铁轨铺出合作路径。
方式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美国在1971年后用石油锚定美元霸权,用IMF操控全球信贷,但今天的“接盘侠”越来越少。而中国在金砖五国、上合组织、AIIB这些平台里,拿的不是主导权,而是搭桥权。
旧系统摇摇欲坠,新系统有序成长。全球眼睛都盯着这个变化的过程。下一段,轮到这股剧变的现场还原。
美国出牌凶,中国布局深:两个时代的交汇口已画下句点
1945年,美国从世界废墟中站起来,一边扶欧洲,一边控日本,用“马歇尔计划”和“太平洋宪章”搭出一套政治准则。表面合作,实则控制。
那时的美元像水银,灌进哪个体系,哪个就脱不开钩。到冷战后期,美国已经有能力定义敌人,也有资源去干涉对手。
可到了2018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起点设在知识产权,目标其实是遏制崛起。从那一刻起,美国的“超级大国自信”开始松动。这是美方对全球格局变化最直接的反应。
对比来看,中国用十年时间,让一条丝绸之路变成一张全球合作网络。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到2023年,已有150多个国家参与。
这些国家里,有的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的是曾被美国定义为“需要帮助的民主过渡国家”。如今他们不再依赖“民主转型”,而是争着和中国谈基础合作。
现场最关键的转折,是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美国强烈反对,欧盟大部分国家却站队加入。
短短两年,AIIB就从27个创始国扩展到100多个国家,涵盖亚洲、欧洲、非洲。这不是融资工具,而是国际秩序重组的标志。
与此同时,中国还推动RCEP签署,这项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于2020年签署完成,涵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GDP。
美国还在研究怎么“对抗中国影响力”,而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上海合作组织从2001年成立,到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正式成员,它从中亚安全协作组织变成多国战略平台。
规则不是从纸上写出来的,是从实践中搭建的。世界看到的是:美国在防,中国在建。美方怕规则被改写,中方则拿出了新模板:基础设施+多边主义+本地发展结合的合作模式。
下一场大戏还没收场,但谁的剧本经得起市场考验,谁就更接近长久。
国家要强,人要有感:中国追求的从来不是吓人,而是服人
一个国家崛起容易,让国民一起崛起难。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之后,在全球推进利益的时候,不少美国人却失了方向。金融危机、产业空心、失业潮,一波一波来。而美国的回答是输出冲突、制造对抗。
2013年,有学者提出:“国家崛起用十年,国民崛起还得三十年。”这个判断之所以准确,是因为中国不只看GDP增速,也看老百姓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中国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核心是要让普通人站到世界舞台中心,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也在人均收入和文化认同上有参与感。
而且,中国并未选择“对抗式崛起”。并不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后搞“争霸赛”,更不想复制德国、苏联过去那种“对抗式大国模式”。
这是战略判断,也是制度逻辑。因为中国清楚,真正的大国从来不是压服别人,而是让别人愿意跟着走。
从联合国到WTO,从IMF到金砖机制,中国不是要拆旧房,而是不断补结构,换地基。对外援助,不强制换政体;技术合作,不设立意识形态门槛;资金往来,不搞殖民债务。每一条路径都指向一个现实:中国的影响力不靠喊,而靠稳。
中国的超级大国之路,不是靠武器震慑,不是靠军舰巡航,而是靠背后14亿人的秩序感、建设力和持久性。
未来的世界,或许不再需要更多超级大国。一个能长期稳定、带动合作、尊重多样性的力量,足矣;更何况,逆全球化的趋势和科技的发展已经注定难以出现像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体了。
若连经济都不够强,又何谈军事、综合实力?自然也就更无所谓超级大国了。
参考资料:
历史上有无数超级大国兴起,但中国不一样.东方学刊.2019
美国的超级大国恐慌.财经.2019
支撑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四大优势.领导荟萃.2014
中国是否会成为超级大国.领导文萃.2013
中国将成为怎样的超级大国.中国新闻周刊.2014